tp官方下载
你的位置:tp官方最新版本下载 > tp官方下载 > tp钱包最新版下载 2022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管理与工程
tp钱包最新版下载 2022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管理与工程

发布日期:2025-05-07 02:56    点击次数:137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广东财经大学

代码:10592

 

授权学科

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

代码:1201

 

授权级别

   博  士

√  硕  士

 

 

广东财经大学

2022年12月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首次招生,是广东财经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C-(60%~70%)等级。在2022年艾瑞深校友会全国高校学科排行榜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广东省硕士高校排名第一。本学科拥有全国首批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经管人才培养实验区、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财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平台。本学科拥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具有坚实的数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等理论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性地研究和解决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实际问题。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英文文献,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等能力。

本学科设有商务智能与优化管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安全与服务管理三个学科方向:

1.   商务智能与优化管理

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理论和技术,致力于研究经济、管理等领域中错综复杂、采用传统方法较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深度挖掘海量金融数据之间蕴含的内在规律,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层次深广、研究方法独特、应用领域宽泛的特征。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数智赋能驱动下,聚焦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学术前沿,深耕互联网金融、工业电商、跨境电商、云智能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管理优化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将大数据、云计算、复杂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理论相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

3.信息安全与服务管理

以可信计算、精准计算、智能计算为支撑,提出高置信计算安全新范式。在满足软硬件安全可信和计算正确可溯的基础上,为可信服务提供新一代信息安全保障。

(三)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规模及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22年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规模统计表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本学位点在全面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项建设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示范性课程。以广东省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为引领,重点建设《大数据分析》、《现代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思政,两门课程获批为广东财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优化思政队伍,建立以党委书记统筹领导、分管副院长贯彻执行、学科秘书落实跟进、兼职辅导员深入引导、研究生党支部专项组织、研究生导师育人引领的多维度多层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队伍成员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建立一套对口帮扶制度。支部书记联系研究生干部、支部委员联系研究生党员、支部正式党员联系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开展思想交流,化解思想困惑,开展党性教育,提高思想境界。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

2022年信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党建工作“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将信息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优势和党建创新结合起来,依靠“广财信院”公众号,以新媒体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特征,讲好信院故事,促进网络育人成效。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标准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党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基层支部党建工作和学院事业发展的齐头并进,助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建设。

1.   组织开展党史理论学习教育

研究生党支部始终将政治标准作为支部建设的首要要求,实施“三个一”工程。(1)推动一个教育平台。依托党校、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红色教育基地等平台,采取自学、授课、讨论、参观等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多样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真正让党员在常态长效的党性教育中得到提升。同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党员走出去,访企业、赴社区、走基层,了解实际情况。(2)赋能一批新媒体党建资源。依托学科优势,开发微党课、微视频、微动漫等数字资源,切实提高党员的“四个意识”。(3)创新一种理论宣讲支部集体备课模式。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与落实“三会一课”强化在理论宣讲准备之中,以支部书记带头,支部党员轮流在支部内试讲党课,共同讨论。轮流讲党课、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支部生活和理论学习质量,促进同学间思想交流,带动班级学风建设,在新形势下实现以党建带团建、班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党委书记和院长带头开展“思政第一课”,召开党史理论相关会议共12次,通过思政教育实践,学生培养效果显著,2022年信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1人荣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8人荣获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先进个人等校级荣誉称号,1人攀登计划立项,14人双百工程立项,参与科技学术竞赛获省级奖项3次。

2.   联系服务群众有实效

始终将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研究生困惑、推动事业发展作为支部建设的“活力之源”。实行党支部“工作月会”制度。每月由支部书记召集支委会召开一次“工作月会”,学习上级文件,把握思想困惑,交流工作经验。开展支部党员“三走进”活动,即走进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宿舍,高年级党员对接低年级专业班级,党支委对接研究生实验室,班级党员联系研究生班级宿舍,通过学术思想交流、学业工作指导、科研经验分析,不断提高党务工作的实效性。组织“五一假日体育节”等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开展“典亮生活,与法同行”普法活动,联系其他支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组织抗疫党员先锋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实时提醒支部各位同志踏踏实实办实事,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

(一)师资队伍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占导师总数的62.5%;副教授6人,占导师总数的25%;高级职称占比达到91.7%。博士18人,占导师总数的75%,是一支厚德博学,精干高效,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学科带头人王丽敏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吉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数字金融、商务智能和决策优化,tp官方网站下载app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tp官方下载安卓最新版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规划等项目46项,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新加坡、芬兰、韩国、波兰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荣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34项,被授予“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学科建设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首席负责人,吉林省“品牌专业”电子商务负责人,吉林省“金课”信息管理系统(A类)负责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电子商务”负责人,吉林省“一流专业”电子商务负责人,吉林省互联网金融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吉林省商务大数据研究中心负责人,吉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实践基地负责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管理学科”专家,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咨询专家,第七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副秘书长,第十一届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等。同时担任本学科商务智能方向带头人。

信息安全与服务管理方向带头人张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民进省委会常委,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大学博士后,IEEE国际学术会议、ISECS 等大会主席,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科研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安全模型、数字水印与隐私保护。突破现有基于对称密钥的传感器网络安全框架,提出基于信息隐藏的数据安全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物联网系统,提出的信息保护方法已被国际同行称为ALE,系列成果被引260余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4项,获批发明专利1项,在《计算机学报》、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近20篇。承担研究生《信息安全》、本科生《程序设计》等课程。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方向带头人周雅兰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业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业专委会委员,第二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近年来在SCI和EI检索的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市厅级项目多项。承担研究生《机器学习》和《管理系统仿真》,以及本科生《软件质量保证与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系统应用》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情况统计表

 

本学位点在新文科、新商科建设背景下,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区发展,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金融、电子商务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与产业融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王丽敏院长于2022年7月成功立项的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大数据驱动下“双主体、六维、四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为例》,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本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快速推进该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课程大纲中加入思政元素,建设《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授课内容与时俱进,动态更新,通过专题研讨、课堂头脑风暴、实验创新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为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三)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粤财大〔2021〕35号、《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互选工作办法》粤财大〔2017〕39号等制度文件,进行导师选聘、培训与考核。大力支持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申请硕士研究生导师,注重导师对研究生指导过程的管理。

为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跟进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工作,分别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及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校级专题培训会。

(四)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采用专题讲授,以赛促研,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在学位课程中增设论文写作课程,该课程由课程组负责,分别从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毕业论文撰写、项目申报书撰写等全方位开展专题讲授;依据《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奖助管理办法》(粤财大〔2021〕65号),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2022年,本学位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得省级及国家级竞赛奖项4项。2020级研究生文佳豪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刊)发表学术论文《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with bidirectional LSTM-attention based on the sparrow search optimisation algorithm》,在2022 IEE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ICETCI 2022上发表学术论文《Bi-Directional BILSTM-Attention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based on Correlation Weight》。2021级研究生王瀚林、谭国旗、蔡雯虹荣获“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020级研究生谢永峰荣获十三届蓝桥杯软件程序设计大赛省“一等奖”,2020级研究生黄晓航荣获十三届蓝桥杯软件程序设计大赛省“二等奖”,2020级研究生文佳豪获批2023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2022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2项,省部级竞赛奖14项。201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池蓉蓉、陈宇凌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S奖”。2020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杨欣龙获得2022年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知识竞赛省部级“一等奖”,第十一届广东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201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陈宇凌获得广东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2021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李齐亮获得2022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竞赛省赛“二等奖”,2020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区颖欣、黎钰莹等获得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三等奖”六项,201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陈宇凌获得2022年(第二届)“大湾区杯”粤港澳金融数学建模竞赛省“三等奖”,201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陈济杰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广东赛区省级选拔赛省“三等奖”,2021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李齐亮获得202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省“三等奖”,2020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林心琦获得2022年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项目甲组混合双人操省“第四名”。

(五)学术交流

为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提高本学位点研究生学术素养。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三大”项目申报为抓手,组织三大项目申报辅导专题交流讲座十余场,辅导内容涵盖科学选题、申报书撰写、成功案例的剖析等全方位指导。邀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朱庆华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金晓彤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线上学术讲座。2022年10月至12月间,每两周组织一次学院研究生学术研讨班会议,每次由四名研究生进行学术主题分享与研讨答疑,同时邀请相关导师参会指导,促进学生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氛围。

本学位点全体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创新营和专题学术讲座活动,如广财信息学院举办《真实世界图象超分辨率处理》和《零模稀疏优化的罚函数法与分式优化的一阶算法》学术讲座,CCF信息系统专委走进广财活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技术与前瞻,CCF信息系统专委走进广财活动——学者大数据与知识图谱,广财研究生“学术创新营系列活动之法学院”学术研习坊第二期《法学论文写作五法》,广财研究生“学术创新营——诉讼律师法律文书写作的形与神”,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营(第二十九期)——学术论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问题意识的全景导入等,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

(六)论文质量

https://www.token-im.org.cn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广东财经大学学术学位硕士论文工作细则》(粤财大[2015]79号)、《广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率检测办法》(粤财大〔2015〕79号)、《广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粤财大﹝2013﹞49号)、《广东财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办法》(粤财大〔2016〕31号)等规章制度,严把学位论文关,在硕士生导师遴选、师生互选、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及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实行严格精细化管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号),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每年有一名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被省学位办抽检,抽查结果均顺利通过。

(七)质量保证

从研究生入校开始,通过入学教育、导师新生见面会等工作模式,强化研究生对导师研究方向的认知,辅助研究生精准定位方向,顺利完成师生互选工作。通过程序化管理方式,即导师负责确定培养方案(确定研究方向),确认培养计划(选定学习课程)。本学位点实施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研究课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支持项目立项(如双百工程、攀登计划等)、鼓励暑期国外访学等(如参加德国培训)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通过“论文开题—跟踪研究进展—中期考核—交叉评审—预答辩”等工作管理模式,有效实施全方位、全过程规范研究生培养与管理。

(八)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尤为重视学风建设。从疫情打卡、课程教学、学术规范教育、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全面开展学风建设。疫情防控期,严格疫情打卡,增强学生自我约束意识;注重课程教学管理,严禁考试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规范教育中,通过专题教育,导师教育等方式,持续推进学术规范教育,对于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实施一票否决制;在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中,建立一日三打卡制度,完善实验室管理,为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九)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2022年毕业生4人,就业率100%,3人就职国有企业,1人就职国家机关。毕业生龚玉婕为中移动(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运营工程师,周玲玉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软件开发工程师,张家玮为深圳市环水启航水质净化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徐浩然为徐州市云龙区黄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公务员。

四、研究生教育支撑条件

(一)科学研究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的已结项科研项目36项,其中纵向项目25项,项目经费总计195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1项,项目经费总计105.68万元,已结项科研项目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近五年科研项目结项情况统计

近五年本学科在研项目45项,其中纵向项目27项,项目经费总计313.75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8项,项目经费总计166.19万元,主要在研项目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近五年在研科研项目情况统计

(二)支撑平台

本学位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广东财经大学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财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等,是支撑研究生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获得更多学术研究成果的高层次平台。

(三)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奖学金项目和荣誉奖励项目。其中,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境外学习奖学金、优才奖学金、佛山地方专项奖学金和其他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设一、二、三等 3 个等级,2019级、2020级100%覆盖,2021级、2022级80%覆盖。研究生荣誉奖励项目包括研究生先进个人、优秀成果奖、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考取博士奖励、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先进个人包括:道德先进个人,学术先进个人,实践先进个人,创业先进个人,文体先进个人。优秀成果奖包括优秀学术论文、竞赛成果、优秀案例、成果转化、创作类成果、其他成果等。研究生助学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100%覆盖)、绿色通道、三助一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临时特殊困难补助等。2021年修订完成《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本学位点2022年研究生获得政府助学金共21人次,总计12.6万;获得学校奖学金共20人次,总计9.2万元;获得国家奖学金共1人次,总计2万元。其中2020级研究生文佳豪于2022年10月获得国家奖学金。

(四)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根据《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奖助管理办法》《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纪律规定》《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考勤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对在校研究生进行管理。专职管理队伍由学院党委书记作为研究生思政工作负责人,导师组组长、学院院长、学科秘书、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助理参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及培养。学位点所在学院为研究生培养专门设置用于学术研究的实验室,制定《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严格实施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制度,积极响应研究生的合理诉求,在奖助学金评比、贫困学生资助、研究生就业等各项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五、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一)建立“商务智能+数字金融+大数据分析”研究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本学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需求,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科技金融等领域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提供平台与服务,促进产业孵化,为政府管理、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咨询。

(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本学位点拥有校政合作资源管理等7个政府服务平台,提升了政府管理效能。学位点梁烈全教授带领的团队,长期为广东省人社厅、科技厅,海南省人社厅等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开发和运维多个社会服务平台,高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助力政府部门业务流程再造,提升社会服务效率和形象。例如援疆建设项目“喀什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三支一扶招募系统”在疫情期间有效地解决了人员聚集等问题。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本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科建设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尚未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自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通过吸纳优秀人才,完善学科梯队,优化团队结构,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本学科尚未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办学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高水平科研项目,权威期刊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

2.研究生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升,高水平精品科研成果的数量偏少

    本学位点研究生公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偏少,尽管在竞赛中取得一定成绩,但科研成果的类型不够丰富,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改进措施

    1. 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本学科拟通过汇聚学术队伍、培育优秀人才、产出先进成果、构筑优势平台、开展合作交流,构建“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新模式,通过实施全要素、全方位的学科建设新路径,促进本学科的快速发展。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造就高层次精英人才

通过建立常态化“研究生学术讨论班”,导师负责下“导师组”共培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等若干有效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本学位点将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管理创新等三个维度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从课程内容上建立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内容割裂的现状,通过加大课程研讨力度,形成知识点衔接的系统性课程体系;从培养模式上形成交叉融合的新商科培养思路。通过学术交流,拓展研究生领域视野,加大与社会对接力度,引导研究生深挖社会现实问题,应用技术解决领域问题。从管理创新角度探索因材施教模式,根据研究生的优势与特点,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实施新路径。